<strong id="imhov"></strong>
<em id="imhov"><acronym id="imhov"></acronym></em>
    <em id="imhov"></em><button id="imhov"></button><ol id="imhov"><samp id="imhov"><bdo id="imhov"></bdo></samp></ol>

      1. 2020年工業機器人產業及重點企業

        總的觀點:行業景氣度高,國內龍頭企業尚不是巨頭,政府招商引資需要仔細甄別。


        01基本情況


        ”工業機器人”,這個誕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概念發展至今已有 70 多年的歷史了,從簡單的抓取物體到能夠獨立成一條生產線,從最早的自動化流水生產線,到現在的工業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工業機器人行業也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升級。


        現在的工業機器人,通常指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能自動執行工作,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可以接受人指揮,也可以按照編程序運行,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自主決定運動等。


        02產業鏈


        工業機器人形態差別較大,一般都從組成系統上來進行結構和產業鏈研究。


        主體機械是機體結構和機械傳動系統,是機器人的支承基礎和執行機構,也即機座和實行機構,包括大臂、小臂、腕部和手部,構成的多自由度的機械系統。


        驅動系統,按動力源分為液壓,氣動和電動三大類。三種可以復合也可以借助齒輪皮帶等傳動來間接驅動?,F在主流的是電動驅動系統。減速機、伺服電機就屬于該系統。


        控制系統是控制工業機器人在工作空間中的活動范圍、姿勢和軌跡、動作的時間等。簡單說就是大腦。


        傳感系統,是由各種傳感器構成的機器人的感官。內部傳感器檢測機器人本身的狀態,外部傳感器檢測工作環境。


        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技術參數有自由度、分辨率、工作空間、工作速度、工作載荷等。自由度是指確定機器人手部在空間的位置和姿態時所需要的獨立運動參數的數量。機器人的自由度數一般等于關節數量。常見機器人自由度數一般有5~6個。有些機器人還附帶有外部軸。分辨率是指機器人能夠實現的最小移動距離或最小轉動角度 。工作精度是指機器人重復到達某一目標位置的準確程度。工作載荷、工作空間、工作速度望文生義即可。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包括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和行業應用4個核心環節。三大核心零部件為伺服電機、精密減速機、控制器。


        上游是關鍵零部件生產商,減速器、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基本都被幾家大型廠商占據,其他較小的廠商只能夾縫中求生存。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座和執行機構,包括機器手臂、腕部,有些本體還包括行走結構,作為機械傳統和支撐基礎。下游是系統集成商,我國的機器人企業大部分集中在這里,主要是根據應用場景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集成和軟件二次開發。每一個機器人生產出來之后,必須要經過系統集成,才能投入到下游的汽車、電子、金屬加工等產業,為終端客戶所用。


        03市場發展


        隨著“工業4.0”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工業機器人市場在2017年達到最高峰,投融資總額就高達500多億。2018-2019年市場低迷。2020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發布了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統計數據,數據表明,雖然2019年銷量繼續下降,但年銷量還是世界首位,已經連續七年。


        進入2020年以來,工業機器人回暖,工業機器人當月產量有明顯回升。新能源、5G、新基建帶來的新增市場,確實給工業機器人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間。其次,今年疫情導致“機器換人”的趨勢,公眾更加認識到機器的重要性。另外,人工智能的發展,會給工業機器人帶來更多的應用場景。


        中國,不同行業之間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情況差別比較大。汽車和3C行業,基本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工業機器人應用比較廣泛。在物流的倉儲管理等環節,倉儲應用場景成為當下工業機器人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如搬運、分揀、上下料等。


        04主要企業


        工業機器人市場長期被“四大家族”(庫卡、發那科、ABB、安川)占據。四大家族在各個技術領域內各有所長,ABB 的核心領域在控制系統,KUKA 在于系統集成應用與本體制造,發那科在于數控系統,安川在于伺服電機與運動控制器領域。除了減速器之外,發那科、安川、ABB幾乎涉獵跟工業機器人相關的所有零部件,而庫卡基本只做控制器和本體。另外二線的或專注于某個領域的還有那智不二越、川崎、愛普生、史陶比爾等


        發那科,全球專業的數控系統生產廠、最大的數控集成商,當今世界上數控系統科研、設計、制造、銷售實力最強大的企業之一。三大核心業務:工業自動化、機器人、智能工具,均以數控系統為中心,有協同和規模效應。數控產品還占據全球50%以上的份額,其生產通用性的標準產品被競爭對手購買、使用。除了減速器,零部件(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高度自制。公司在46個國家擁有超過240個合資企業,子公司和辦事處。2020年12月2日,上海發那科機器人公司的“超級智能工廠”在上海開工,項目總投資約15.8億元,計劃2023年建成。


        安川電機,日本第一個做伺服電機的公司,擁有逾百年的電機技術積累,是機電一體化的首提者,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工業用機器人公司之一,制造涉及運動控制器、伺服驅動器、變頻器、工業機器人,是典型的綜合型機器人企業,AC伺服和變頻器市場份額穩居世界第一,是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到半導體生產領域最早的廠商之一。


        庫卡,把汽車領域的系統集成做到極致,從焊接設備起家,主要做本體,也延伸到了部分零部件如控制器,是最純粹的機器人廠商,在重負載機器人領域尤其好,在120KG以上的機器人中,庫卡和ABB的市場占有量居多,重載的400KG和600KG的機器人中,庫卡的銷量是最多的。在汽車制造領域的自動化,它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幾乎所有汽車巨頭,都是它的客戶。在國內因為被美的收購二次開發做的好 ,用戶友好上手快。


        ABB,綜合性工業集團,業務涵蓋電力產品、離散自動化、運動控制、過程自動化、低壓產品五大領域,以電力和自動化技術最為著名,核心的產品是電機和自動控制。ABB強調機器人本身的整體性,以其六軸機器人來說,單軸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但六軸一起聯合運作以后的精準度是很高的。


        國內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不少,作為主業上市的不多,大部分營收在億元以下,而且大多集中在核心環節中的系統集成環節,附加值相對較低。


        埃夫特,由奇瑞汽車以貨幣全額出資成立,2020年科創板上市。企業從家具、衛浴、鑄造、鋼結構、集裝箱、光伏、等細分市場入手,逐漸成長為綜合性工業機器人廠商,目前整機業務以中小型負載機器人為主。


        新松機器人,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孵化出來,中國機器人行業的代表,創造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史上的近百項第一,是國內自主研發AGV的先驅者,真空機器人打破國外壟斷。目前產品線幾乎覆蓋到了B端市場的所有類型。


        新時達,新時達股份全資子公司,國內機器人產業布局較為完備的企業,旗下還擁有眾為興、曉奧享榮、會通科技、之山數控等運動控制及機器人企業,適用于各種生產線上的焊接、切割、打磨拋光、清洗、上下料、裝配、搬運碼垛等上下游工藝的多種作業。


        廣州數控,被譽為中國南方數控產業基地。主營業務有:數控系統、伺服驅動、伺服電機研發生產,數控機床連鎖營銷、機床數控化工程,工業機器人、精密數控注塑機研制,數控高技能人才培訓。


        埃斯頓,國內領先的自動化核心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提供商和服務商。產品包含數控裝置,交流伺服系統、液壓控制系統以及相關的設備電氣控制系統,運用于鍛壓設備、機床、紡織機械、包裝機械、印刷機械、電子機械、金屬加工機械等多個機械裝備行業。


        匯川科技,國內工控龍頭,伺服產業鏈齊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編碼器三大件均可自產,國內伺服系統的領軍企業。


        伺服電機方面主要來自國外,松下、三菱電機、安川、三洋、富士等。減速器行業,行業兩巨頭是帝人(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俗稱RV減速器和諧波減器)。國產主要由綠的諧波(科創上市)、南通振康、秦川機床、武漢精華、浙江恒豐泰和浙江雙環傳動提供。


        05產業分布


        機器人產業是各地招商關注的重點,各家機器人產業園,一般是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加上政府,合力從本體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生產等產業鏈核心環節切入,主導建設。


        據統計,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集群還有近70個,主要分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這與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地區分布高度吻合。如集群數量最多的廣東、江蘇,自身在制造業上強大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


        京津冀地區以較高技術研發能力、人才集聚度形成以智能型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為主要方向的產業鏈條。長三角地區以雄厚的產業發展基礎、齊全的產業配套、龐大的應用市場為條件,有全國最完備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條。東北地區依托技術研發基礎,形成數家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


        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的發展也體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沒有形成特色的機器人產業園漸漸的做雜了,形成特色的開始從單一機器人產業鏈逐漸向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無人機、高端數控機床等高新技術產業制造、研發環節延伸。表面看大家似乎都差不多,但細看園區企業之間互相配合、自發性集聚上不難區分。


        06一點思考


        一、工業機器人產業與下游產業周期密切相關。每一次下游產業周期的迭代更替過程。雖然說起來應用廣泛,目前實際主要應用場景在汽車及零部件、3C電子制造領域,深受下游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影響。需要進一步拓展其他應用。


        二、純粹的本體制造競爭力逐漸下降,尤其在中高端市場。隨著華為等科技企業的進入,機器人開發平臺被更多搭建,降低了機器人開發門檻,機械臂(工業機器人)、機械腳(AGV/AMR)到機器手(夾爪)、機器眼(機器視覺)、機器皮膚(傳感器)等會越來越豐富。


        三、第一梯度還沒產生。投資人和從業者的共識是,真正標志中國工業機器人在最主要的戰場“國產替代”上取得成效且有第一梯隊玩家產生的指標是,出現主流6軸工業機器人產品年銷量過萬臺的企業。一種觀點認為,這些頭部企業會出現在打磨、噴涂、焊接、搬運、上下料等主流場景,成為類似新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的存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增量市場才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空間,頭部企業會出現在細分場景,在3~4個場景成為行業龍頭,“有標準化拳頭產品的系統級方案提供商”,既具備有競爭力的標準品,又有做系統集成方案的能力。


        四、機器人對人才有著一定的要求,一般而言一臺工業機器人需要3-5名調試維護和系統集成開發人才。尤其是安裝和調試維護方面缺乏大量人才。年初的口罩機是狂缺調試人員歷歷在目,更復雜的工業機器人需要地方加強人才供給。


        五、部分工業機器人企業動機不純。前有提到,國內工業機器人集中于系統集成領域,缺乏核心技術導致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市場競爭激烈,部分工業機器人廠商玩法多樣,故事精彩。


        AV在线亚洲AV 是全亚洲